國家授時中心自創建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49項,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6項,國家自然科學獎、科技進步獎6項,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,中國科學院、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;取得專利45項;計算機軟件成果84項;發表論文1054篇;出版專著28部。
在重大科技成果中,長波授時臺建成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,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千米波段,即頻率在30~300kHz頻段的長波授時系統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高精度無線電授時技術。世界上擁有這種系統的國家并不多。美國有羅蘭—C系統,俄羅斯有恰卡系統,我國在80年代初建成BPL長波授時臺,使我國在授時領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。
長波授時臺模型彩車在1984年國慶35周年慶祝游行時通過天安門廣場,接受黨、國家領導人和全國人民檢閱。
BPL長波授時臺主要性能指標為:
發射頻率:100kHz
輻射功率:800kw
覆蓋范圍:地波信號為 1000~2000km 天波信號為3000km
授時精度:地波定時精度=±(0.5~0.7)微秒
天波定時精度=±(1~2)微秒
地波校頻精度= ±(1~3)×10-12/天
天波校頻精度=±4.4×10-11/天

長波授時臺建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
全國科學大會獎
序號
|
成果名稱
|
獎勵名稱
|
時 間
|
獲獎單位和主要人員(排序)
|
1
|
七.五公分太陽射電望遠鏡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四室 射電組
|
2
|
長波授時技術的設計試驗及研究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戴中溶、苗永瑞
|
3
|
我國極原點(J.Y.D)系統的地極坐標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王正明、何慧芳
|
4
|
我國授時赤徑星表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李德河、謝云、郭際
|
5
|
無源電視同步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程從玲、向華榮、韓學義
|
6
|
世界時的精確測定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1978年
|
陜臺 一室
|
國家自然科學、科技進步一、二等獎
序號
|
成果名稱
|
獎勵名稱
|
等級
|
時 間
|
主要完成人和提名單位
|
1
|
我國世界時系統的成立和發展成就
|
國家自然科學獎
|
二等
|
1983年
|
吳守賢
陜臺(參加單位)
|
2
|
衛星動力測地
|
國家科技進步獎
|
一等
|
1987年
|
人衛站
陜臺(參加單位)
|
3
|
長波授時臺系統的建立
|
國家科技
進步獎
|
一等
|
1988年
|
陜臺:苗永瑞、戴中溶、楊克俊、潘小培、王治才、張邦信、閻錫華、吳貴臣、鄭恒秋、梁仲環、邊玉敬
|
4
|
夏商周斷工程
|
國家“九五”重點攻關計劃獎
|
重大科技成果獎
|
2001年
|
劉次沅
國家授時中心(參加單位)
|
5
|
武王克商年的推定研究
|
國家“九五”重點攻關計劃獎
|
優秀科技成果獎
|
2001年
|
劉次沅
國家授時中心(參加單位)
|
中國科學院、省部級科技成果特等、一等獎
序號
|
成果名稱
|
獎勵名稱
|
等級
|
時 間
|
獲獎單位和主要人員
|
1
|
通過交響樂衛星進行中法時間比
|
國防工辦重大技術改進成果獎
|
一等
|
1979年
|
陜臺
苗永瑞、宋金安、鄭恒秋
|
2
|
BPM短波授時臺建成
|
中科院科技成果獎
|
一等
|
1980年
|
陜臺
吳守賢、王策賢、
李崇山、潘欣法
|
3
|
光電等高儀總星表
|
中科院科技成果獎
|
一等
|
1985年
|
陜臺(參加單位)
楊廷高等
|
4
|
國際地球自轉聯測
|
中科院科技成果獎
|
一等
|
1987年
|
陜臺(參加單位)
吳守賢、王正明等
|
5
|
長波授時系統的建立
|
中科院科技進步獎
|
特等
|
1987年
|
陜臺
苗永瑞、戴仲溶、楊克俊、
潘小培、王治才、張邦信、
閻錫華、吳貴臣、鄭恒秋、
梁仲環、邊玉敬、漆貫榮、
李為豐、何志龍、高俊法
|
6
|
中國大地測量星表
|
中科院科技進步獎
|
一等
|
1992年
|
陜臺
馬雨剛、劉進梅等
|
7
|
衛星雙向話音通道高精度時間同步系統
|
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
|
一等
|
1993年
|
陜臺
鄭恒秋、張仁煥、胡永輝
|

長波授時臺模型彩車1984年國慶35周年慶祝游行時通過天安門廣場